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
皮亞諾的作品范圍驚人,從博物館、教堂到酒店、寫字樓、住宅、影劇院、音樂廳及空港和大橋。在他的作品中,廣泛地體現(xiàn)著各種技術、材料和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這些活躍的散點式的思維方式是一個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大師和他所率領的團隊奉獻給全人類的禮物。
正如為皮亞諾撰寫了卷帙浩繁的生平傳記的作家皮特·布坎南所言,皮亞諾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的建筑作品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與其他建筑師一望即知的建筑模式不同,皮亞諾作品的識別標志是它們沒有識別標志。皮亞諾本人對于那些排斥教條和主義的年輕建筑師們來講是一個榜樣和激勵,他的作品沒有浮夸的表情,透露出稀有而溫暖的人文精神,執(zhí)著地關心著天空、大地和人的內(nèi)心,在現(xiàn)在這種一味張揚個性、標榜自我的大潮流下顯得冷靜而清醒。
在白宮舉行的普利策獎頒獎晚會上,皮亞諾說道:“你可以不去讀糟糕的書,也可以不去聽糟糕的音樂,但你不能不天天去面對你家門前丑陋不堪的高樓大廈。1945年戰(zhàn)后重建的奇跡開始時,我正好7歲。當時的社會打著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的旗號,說了并做了許多極其愚蠢的事。但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發(fā)展’一詞確實意味著某些東西。我們在一年年的時光流逝中漸漸遠離了戰(zhàn)爭的恐懼,我屬于終其一生不斷嘗試新方法的那一代人,什么清規(guī)戒律、條條框框都不放在眼里,我們喜歡推倒一切重來,不斷地冒險,也不斷地犯錯誤。
但同時,我們也熱愛我們的過去。所以,一方面我們對過去充滿了感激,另一方面又對未來的嘗試與探險充滿了熱情。因此我們乘風破浪,永無止息地超越過去。”
從業(yè)三十余年的皮亞諾,巴黎馬萊區(qū)的工作室讓他體會到活躍的社會生活,感受社會前進的脈搏,而在他的家鄉(xiāng)熱那亞,有他的童年和夢想,那里是他理想的起點和源泉。那個坐落在大海與山巖之間有著蝴蝶翅膀般屋頂?shù)陌霂r半船形工作室,是他心靈寧靜的港灣。他的設計生活,在熱鬧與安靜之間、嚴謹與寫意之間、理性與情感之間交替游弋。
附: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作品
[page]
瑞士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這是一座隱入巴塞爾郊區(qū)綿綿森林里的博物館。光源于天穹的古諭在這里得以延展。外生之物,依石木而入俗。
關西機場像是一具精準的儀器,是數(shù)學與科技的結(jié)晶。—皮亞諾
法國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
?。保梗罚纺?,皮亞諾與他的英國搭檔理查德·羅格斯以喬治·蓬皮杜中心震驚了整個建筑界,這座高科技戲仿品矗立于巴黎18世紀時的市中心。自那以后,皮亞諾處處顯得與眾不同。活潑靚麗、五彩繽紛的通道,加上晶瑩透明、蜿蜒曲折的電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這座上下五層、占地近百萬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包括專門收藏現(xiàn)代藝術的博物館、臨時展廳、電影院、音樂廳、多媒體圖書館和檔案館,以及壯觀的觀景屋頂。每天2.5萬游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這座城市里最受歡迎的建筑物。為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徹底翻新。
在皮亞諾的監(jiān)理下,洞穴般的入口大廳代之以新的咖啡廳和新聞中心,圖書館入口的候書長廊被縮短,頂樓簡陋的飯館被裝修成別具一格的全方位服務餐廳。中心于千年盛典之際重新開放。
法國前總統(tǒng)喬治·蓬皮杜之所以挑選了當時均30剛出頭的皮亞諾與羅格斯,是因為他想作一大膽的建筑表達。皮亞諾-羅格斯的設計滿足了他的心愿,甚至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蓬皮杜中心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法國鋼鐵制造商以原設計的雙重鋼梁可能倒塌為由拒絕合作,而皮亞諾和羅格斯的做法也頗令法國人吃驚:他們采用了德國制造商的鋼梁,并且是趁著夜幕偷偷將鋼梁運進去的。
自蓬皮杜項目之后,皮亞諾以他的層層疊疊的建筑圖紙營造了世界性的聲譽,日本、德國、意大利和法國都有他大膽的商業(yè)性和公共建設項目,他設計的博物館更是讓人望塵莫及。
附:蓬皮杜中心簡介
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簡稱蓬皮杜中心,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區(qū),距盧佛宮和巴黎圣母院各約1000米。英國建筑師R.羅杰斯和意大利建筑師R.皮亞諾合作設計,建于1972~1977年。
蓬皮杜中心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公共圖書館,建筑面積約16000平方米;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約18000平方米;工業(yè)美術設計中心,約4000平方米;音樂和聲響研究中心,約5000平方米。連同其他附屬設施,總建筑面積為103305平方米。除音樂和聲響研究中心單獨設置外,其他部分集中在一幢長 166米、寬60米的六層大樓內(nèi)。大樓的每一層都是一個長166米、寬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間。整個建筑物由28根圓形鋼管柱支承。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墻以外,沒有一根內(nèi)柱,也沒有其他固定墻面。各種使用空間由活動隔斷、屏幕、家具或欄桿臨時大致劃分,內(nèi)部布置可以隨時改變,使用靈活方便。設計者曾設想連樓板都可以上下移動,來調(diào)整樓層高度,但未能實現(xiàn)。
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鋼結(jié)構(gòu)梁、柱、桁架、拉桿等甚至涂上顏色的各種管線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紅色的是交通運輸設備,藍色的是空調(diào)設備,綠色的是給水、排水管道,黃色的是電氣設施和管線。人們從大街上可以望見復雜的建筑內(nèi)部設備,五彩繽紛,琳瑯滿目。在面對廣場一側(cè)的建筑立面上懸掛著一條巨大的透明圓管,里面安裝有自動扶梯,作為上下樓層的主要交通工具。設計者把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樓層內(nèi)部空間不受阻隔。(巴黎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1972~1977年建,R.羅杰斯和R.皮亞諾設計) 羅杰斯解釋他的設計意圖時說:“我們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樣的靈活的永遠變動的框架。……它們應該適應人的不斷變化的要求,以促進豐富多樣的活動。”又說:“建筑物應設計得使人在室內(nèi)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動。自由和變動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藝術表現(xiàn)。”羅杰斯等人的這種建筑觀點代表了一部分建筑師對現(xiàn)代生活急速變化的特點的認識和重視。60年代在英國出現(xiàn)過的“阿奇格蘭姆”建筑學派的主張,與此相似。就廣義而言,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設計也可以說是代表了現(xiàn)代建筑中“重技術派”的作品。
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設計在國際建筑界引起廣泛注意,對它的評論分歧很大。有的贊美它是“表現(xiàn)了法蘭西的偉大的紀念物”,有的則指出這座藝術文化中心給人以“一種嚇人的體驗”,有的認為它的形象酷似煉油廠或宇宙飛船發(fā)射臺。
? 凡注明“石材體驗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石材體驗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 您若對該稿件內(nèi)容有任何疑問或質(zhì)疑,請即與體驗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點擊右側(cè)【在線咨詢】或至電0769-85540808 處理時間:9:00—17:00
石材體驗網(wǎng)部份作品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并擁有版權或使用權,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