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09-19
著 譯 者:[美]查爾斯.詹克斯等
出 版 社: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3-1
印刷日期:2005-3-1
書 號:ISBN 7-112-07069-4
規(guī) 格:平裝16開,330頁
定 價:58 元
百態(tài)紛呈的現(xiàn)代主義之后建筑理論
——評《當代建筑的理論和宣言》
西方理論思想史領域中,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zhuǎn)折,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古代與傳統(tǒng)的西方,似乎更注重體系化與邏輯化的理論建構,如建筑理論上,體系化、宏觀化的《建筑十書》、《建筑四書》、《民用建筑原理》、《建筑論》之類的著作,在19世紀以前的歷史上迭出不鮮。
而到了現(xiàn)代,直至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當代西方,西方的政治家與建筑家們,則似乎更傾向于宣言式或格言式的思想表述。這一點或許從馬克思的《共產(chǎn)黨宣言》那里,已可以開始見其端倪。宣言式的理論與思想表述,既簡明扼要,又尖銳鋒利,且不需要過分嚴密的邏輯推演與繁瑣細密的資料論證,因而更具有爆炸性的轟動力量。西方現(xiàn)當代建筑理論與思想領域也是這樣。
早在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即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未來主義的建筑理論家馬里內(nèi)蒂(Marinetti,1876-1944年),就在巴黎《費加羅報》(Figaro)上發(fā)表了《未來派宣言》。
其實,一些成功的現(xiàn)代建筑師,也是運用這種語言來表達其思想的,如勒·柯布西耶所寫的《走向新建筑》,就是這樣一本具有宣言性質(zhì)的,以短語與格言為特征的建筑理論名著。而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也確實把現(xiàn)代建筑運動之風,吹向了當時世界的幾乎各個角落。
如果說,在19世紀50年代之前,西方還處在現(xiàn)代建筑運動與國際式建筑的上升時期,其主流的建筑思想,仍然是功能主義的,其基本的思想表述,還有十分清晰的邏輯線索。在19世紀60年代以來,進入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西方當代建筑思想與理論,就出現(xiàn)了百態(tài)紛陳的局面。本著作就是這一時代那山花爛漫的思想樣態(tài)的一個濃縮與展陳。
這本書中囊括了20世紀后半葉的幾乎全部重要的建筑理論著述中的具有宣言與綱要性的部分。其時間跨越的幅度,從1955年到1996年,才僅僅40年左右,但所選引并涉及的著作或文章有120余篇,而所選內(nèi)容也相當豐富而多樣,按原編著者的分類,至少可以分出:“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后現(xiàn)代主義生態(tài)建筑”、“傳統(tǒng)建筑”、“晚期現(xiàn)代主義建筑”、“新現(xiàn)代主義建筑”等思想或理論類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本20世紀后半葉,或者說,現(xiàn)代主義之后建筑的思想與理論大集粹。
如果說,19世紀50年代之前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還有一條明晰的由功能主義主導的理論思想主線,那么到了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時期,建筑思想變得活躍而多樣,且彼此矛盾而復雜。
比如,簡·雅各布斯所著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就把傳統(tǒng)的城市規(guī)劃理念與理想主義的烏托邦思想,推上了被批評、被責難的地位。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則一反城市規(guī)劃中理性邏輯式或藝術空間式的思維模式,從感性與實效的角度出發(fā),將城市的構成元素歸納為路徑、邊界、區(qū)域、節(jié)點、路標等基本要素,并以一種格言式的語言,如邊界的清晰、形式的簡單、接合處的清晰、方向上的差異等,來表述自己的城市理念。
亞歷山大的《城市不是樹》,僅從其標題看,就具有宣言性與挑戰(zhàn)性,他把由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城市稱為自然的城市,而將由設計者與城市規(guī)劃學者著意創(chuàng)造的城市,稱為人造城市。人造城市都被組織得像一棵樹一樣,自然城市則以一種更為復雜、自然而精細的半格結構而發(fā)展延伸著。
更為有趣的是文丘里等人所著的《向拉斯韋加斯學習》。這是一本很薄的小冊子,從行文看,作者也并沒有想建立某種邏輯化的理論體系,但作者以宣言式或格言式的,甚至帶有一點調(diào)侃的語調(diào)與語氣,將一個復雜的理論問題活脫脫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我們來看一看其中的一些標題:“停車場的重要性,或向拉斯韋加斯學習”;“鴨子與精裝車棚”;“雄偉和新穎,或是丑陋和普通”;“反對鴨子,或者丑陋和普通超過了雄偉和新穎,或是少于思考”,如此等等。
事實上,從19世紀英國建筑師拉斯金所寫的《建筑七燈》開始,這樣一種建筑語言表述方式,就已經(jīng)植根于西方建筑理論學者的字里行間。
20世紀以來,從沙利文的“形式服從功能”、路斯的“裝飾就是罪惡”,到密斯的“少就是多”、勒·柯布西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再到亞歷山大的“建筑不是樹”、文丘里的“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乃至皮亞諾與羅杰斯的“聲明”,或利伯斯·伍茲的“宣言”,這樣一種宣言式的理論表述方式,幾乎成為貫穿西方現(xiàn)代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建筑理論話語的主線。
也許正是從這樣一個角度出發(fā),我們面前的這本由數(shù)十位學者、百余篇經(jīng)典文章所組成的匯編性書籍,就有了其特殊的意義。從其中我們可以盡覽西方建筑理論界數(shù)十年思想變化的軌跡,也可以扼要而簡單地把握西方20世紀后半葉百態(tài)紛呈的西方建筑理論與思想的精華?;蛘邚倪@些精辟而富于哲理性的文字間,建筑師們不時地還可以獲得許多思維的靈感與創(chuàng)作的火花。毋庸諱言,無論是一位建筑理論工作者,或是一位建筑師,這樣一本小書,都是不可多得的西方當代建筑思想的袖珍寶典,或許可以算得上是一書在手,盡覽50年西方建筑之乾坤了,故而,抑或可以說,認真地將這本書讀上一讀,再加上自己的獨立思考,其效也豐,其值也大矣。 (作者:博野 原載:中國建設報)
目錄
查爾斯·詹克斯 導言:《火山和豐碑》
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
1955 詹姆斯·斯特林
《從加爾什別墅到雅烏爾別墅:1927年至1953年作為國家建筑師的柯布西耶》
1956 詹姆斯·斯特林 《朗香教堂:勒·柯布西耶的教堂和理性主義危機》
1960 凱文·林奇 《城市意象》
1961 N·約翰·哈布瑞肯 《支撐結構:代替密集型建筑》
1961 簡·雅各布斯 《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
1962 奧爾多·范·艾克《“十次小組”啟蒙書》
1965 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城市不是樹》
1965 克里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 《建筑意向》
1966 阿爾多·羅西《城市建筑學》
1966 羅伯特·文丘里 《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
1969 查爾斯·詹克斯 《符號學與建筑》
1970 賈恩卡洛·德卡洛 《建筑學的公眾性》
1972 查爾斯·詹克斯和內(nèi)森·西爾弗《局部獨立主義》
1972 羅伯特·文丘里,丹尼斯·斯科特·布朗,斯蒂芬·艾澤努爾
《向拉斯韋加斯學習》
1975 查爾斯·詹克斯《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崛起》
1975 羅伯·克里爾《城市空間》
1975 柯林·羅和弗瑞德·科特《拼貼城市》
1975 約瑟夫·里克沃特《裝飾不是罪過》
1976 阿爾多·羅西《模擬建筑》
1977 黑川紀章 《建筑中的新陳代謝》
1977 肯特·G·布魯默和查爾斯·W·穆爾《人體,記憶與建筑》
1978 萊昂·克里爾 《理性建筑:城市的重建》
1978 安東尼·維德勒《第三類型學》
1979 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
1980 多洛雷斯·海登
《沒有性別歧視的城市是什么樣子?對房屋,城市設計和人類分工的思考》
1980 查爾斯·詹克斯《邁向激進的折中主義》
1980 保羅·波托蓋西 《禁欲主義的終曲》
1980 西特《關于西特哲學的注解》
1982 邁克爾·格雷夫斯《象征性建筑風格的一個實例》
1982 奧斯瓦爾多·馬賽厄斯·翁格爾斯《建筑主題》
1983 肯尼斯·弗蘭姆普敦《關于批判地域主義:保守建筑的六要點》
1983 盧西恩·克羅爾《建筑的復雜性》
1984 孟菲斯《孟菲斯理論》
1987 黑川紀章 《共生哲學》
1989 史蒂文·霍爾《固定》
1991 弗蘭克·O·蓋里《自宅》
1991 長谷川逸子 《建筑——另一種自然事物》
1991 埃里奇·歐文·莫斯《你能告訴我什么樣的真理》
1993 弗蘭克·O·蓋里《巴黎,美國文化中心:一次采訪》
1993 杰弗里·基普尼 《致新建筑:交迭學說》
1993 格雷格·林恩《建筑的曲線:交迭的、彎曲的和柔韌的》
1996 磯崎新《島國美學》
1996 查爾斯·詹克斯《后現(xiàn)代建筑的13點主張》
后現(xiàn)代主義生態(tài)建筑
1969 伊恩·麥克哈格 《設計結合自然》
1979 西姆·范·德萊恩和斯特林·邦奈爾《整體設計》
1984 安妮·維斯頓·斯普林《花崗石的花園》
1984 南希·杰克·托德和約翰·托德
《生物建筑、海洋方舟和城市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學作為設計的基礎》
1986 哈桑·法賽《天然能源與地方建筑》
1987 楊經(jīng)文 《熱帶的城市地方主義》
1990 克里斯托弗·戴《靈魂的場所》
1990 詹姆斯·瓦恩斯 《建筑的宣言》
1991 象設計集團 《設計的原則》
1991 布蘭達·威爾和羅伯特·威爾 《綠色建筑》
1992 威廉·麥當諾 《漢諾威原則》
1993 彼得·高霍 《下一個美國都市》
1994 楊經(jīng)文 《生物氣候摩天大樓》
1996 希姆·凡·德·瑞和斯圖爾特·考沃《生態(tài)設計》
傳統(tǒng)建筑
1969 哈桑·法賽 《窮人的建筑》
1976 羅伯特·馬奎爾 《傳統(tǒng)的價值》
1977 大衛(wèi)·沃特金 《道德與建筑》
1978 布魯塞爾宣言《歐洲城市的重建》
1980 莫里司·庫洛特 《用石頭重建城市》
1983 季米特里·波爾菲里奧斯《古典主義不是一種風格》
1984 萊昂·克里爾 《建筑物和建筑學》
1984 羅伯特·AM·斯特恩《關于風格、古典主義和教學法》
1984 威爾士王子殿下《皇家建筑師學會祝辭》
1986 亞歷山大·楚尼斯和利亞納·勒費夫爾《批判的古典主義:悲劇性的功能》
1987 威爾士王子殿下 《大廈講演》
1989 杜埃尼+普萊特-紫伯克《傳統(tǒng)社區(qū)發(fā)展法令》
1989 昆蘭·特里 《建筑和神學》
1989 威爾士王子殿下 《英國印象》
1992 城市村莊團 《城市村莊》
1994 艾侖·格林伯格《為什么古典建筑是時髦的》
1994 羅杰·斯克盧頓《虛無主義時代的建筑原則》
晚期現(xiàn)代主義建筑
1954 菲利普·約翰遜 《現(xiàn)代建筑的七個支柱》
1955 艾利森·史密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婦和西奧·克羅斯比《新野獸主義建筑》
1956 保羅·魯?shù)婪?《建筑形式的六個決定因素》
1960 雷納·班納姆 《第一次機器時代的理論和設計》
1962 錫德里克·普賴斯 《活動和變化》
1962 艾利森·史密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婦《“十次小組”啟蒙書》
1964 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 《形式的合成邏輯》
1964 阿基格拉姆 《一般結構》
1964 約翰·海杜克 《聲明》
1964 檳文彥 《巨廈》
1966 超級工作室 《微觀事件/微觀環(huán)境的描述》
1968 彼得·庫克 《一個英國城鎮(zhèn)的變形》
1969 雷納·班納姆 《環(huán)境優(yōu)良的建筑》
1969 路易斯·I·康 《寧靜和光線》
1969 錫德里克·普賴斯 《無規(guī)劃》
1972 彼得·艾森曼 《薄紙板建筑》
1973 曼弗雷多·塔夫里 《建筑和烏托邦》
1975 菲利普·約翰遜 《促使我贊同的東西》
1975 皮亞諾+羅杰斯 《聲明》
1976 萊昂內(nèi)爾·馬奇 《設計的邏輯和價值的問題》
1985 理查斯·羅杰斯 《對建筑的觀察》
1990 肯尼斯·弗蘭姆普敦 《滿足秩序的要求,構造案例》
1991 安藤忠雄 《建筑視野之外》
1994 彼得·賴斯 《工程師的任務》
1994 伊恩·里奇 《結合性好的建筑》
新現(xiàn)代主義建筑
1976 彼得·艾森曼 《后功能主義建筑》
1977 伯納德·屈米 《建筑的樂趣》
1978 庫珀·希墨爾布勞 《宏偉廢墟的將來》
1978 雷姆·庫哈斯 《瘋狂的紐約:曼哈頓的再生宣言》
1979 丹尼爾·李貝斯金德 《終結空間》
1980 庫珀·希墨爾布勞 《建筑必須絢爛奪目》
1981 伯納德·屈米 《曼哈頓手稿》
1982 扎哈·哈迪德 《隨機對任意》
1983 扎哈·哈迪德 《89°》
1983 丹尼爾·李貝斯金德 《無創(chuàng)造性的標志》
1984 彼得·艾森曼 《古典時代的終結:盡頭的結束,開始的結束》
1986 約翰·海杜克 《一個建筑師的思考》
1988 庫珀·希墨爾布勞《我們的軀體在城市中消散》
1988 杰弗里·基普尼斯 《無理性形式》
1988 馬克·威格利 《解構主義建筑》
1991 丹尼爾·李貝斯金德 《倒置X》
1992 彼得·艾森曼 《視野的展開:電子傳媒時代的建筑》
1993 威爾·艾爾索普 《朝向?qū)嵱脴啡さ囊环N建筑》
1993 湯姆·梅恩 《相連的孤獨》
1993 利伯斯·伍茲 《宣言》
1994 雷姆·庫哈斯 《都市化怎么啦?》
1994 雷姆·庫哈斯 《大:或是過大而帶來的問題》
編者的話
版權聲明:
? 凡注明“石材體驗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石材體驗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 您若對該稿件內(nèi)容有任何疑問或質(zhì)疑,請即與體驗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點擊右側(cè)【在線咨詢】或至電0769-85540808 處理時間:9:00—17:00
石材體驗網(wǎng)部份作品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并擁有版權或使用權,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